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不明白所謂的簡單低稅制是怎樣的低。簡單低稅制這名詞我約在十年前開始見識,但每到年初要交稅的時候,總會感受到一種大限將至的壓力,平時辛苦儲了的一些錢,這時候都要一次過吐出來。如果年終沒有雙糧的話,就幾乎跳樓都唔掂。
人家美國CANADA的稅率可以高達40%以上,而我們怎麼最高交17%稅,就要喊救命?
簡單低稅制一向被視為令香港保持高度競爭力、吸引外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香港,只有在本土的營業利潤、薪俸入息和物業收入會被徵稅,而最高稅率也只在17%左右。到現在為止,香港都不收銷售稅、資產增值稅,離岸收入也不徵稅,所以對企業來說,在香港投資確實的成本是比很多國家都要低的。這就是香港賴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稅收這麼低,那麼政府的錢從何來?不單可以支持全民醫療、9年免費教育、公屋等福利,還可以有巨額盈餘,可以得閒派派6000元?我們晨早就知道,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都不是來自以上的稅項,賣地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自英治時代開始,政府為了提高收入,唯有透過高地價政策,刻意控制土地供應來提高地價,再以賣地、補地價、印花稅、物業稅、差餉、地產商利得稅等獲得大量資金。
咦?這樣不就是地產商交很多稅,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只交了很少稅嗎?難怪我們說「我係納稅人,政府d盈餘其實係我地架,退返d俾我地都好應該呀?」的時候,總有人會說「你唔好下下問政府施捨先得架!你以為自己交左好多稅?政府d錢其實係賣地收入黎架,你以為政府欠你架?交少少錢有多多福利,仲想點呀你?」
我們很容易被這一句拋窒,以為自己真的貢獻不夠多,沒有資格訴苦。但我們的錢還是從銀包中不知不覺地流失,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察覺在香港存在著的隱藏稅項。
很多人認為政府來自地產的收入其實是一種間接稅,而中原地產行政總裁施永青也稱之為「地產間接稅」。間接稅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被徵稅者可以把貨品的價格提高等手段,將稅務負擔轉嫁給第三者。地產商當然懂得這一招,於是便將樓價、鋪租提高,高樓價和高鋪租亦令商戶的成本增高,商戶唯有將物價提高,將高租金成本轉嫁消費者。所以,我們去買樓、租樓、租鋪位自然要付稅,就算我們什麼也沒做,只要去商場、超級市場買東西,去餐廳吃東西,基本上只要我們一日未死,只要一日在消費,就是在交稅,之不過稅款不是直接由政府接收,而是由地產商這稅吏代收吧。所以唐司長說過「人生中有兩件事必須會發生的,就是死亡與交稅」,真的所言非虛。
每日、每月都在交稅,年初薪俸稅大限到時,當然要叫救命....不,叫救命也不行,因為會被人說「咩都攤大手板問人要」。稅是交了,納稅人的身份和尊嚴卻一點也沒有。間中有退稅和6000元的話,還要像個乞丐一樣謝主隆恩。
簡單低稅制的一個重點是,它強調先讓企業創造財富,有錢人有錢了,總是要有地方用的。他們的消費會刺激各行各業,令整體經濟增長。這種理論被稱為「滴漏效應」。可是想想看,為什麼我們會有最低工資條例?如果「滴漏效應」有效的話,最低工資立法來幹麼?為什麼港鐵巨額盈餘仍要加價?為什麼關愛基金那麼難籌旗?事實一再証明,「滴漏效應」是個大迷信。我們以為有錢人的杯滿瀉了,真的會漏一兩滴到我們身上嗎?殊不知他們手上的並不是杯,而是最完美的安全套,絕不漏水。何解?皆因我們都忘記了近代中國人的金句︰「邊有人嫌錢腥架?」有錢當然要賺到盡,怎能讓它漏水?
簡單低稅制不單無法令金錢滲透到社會低下層,而且裡面的高地價政策還大大提高了地產商買地的門檻。小地產商買不起昂貴的土地,做不了生意之下就只有被淘汰,最後當然就是像現在一樣,土地被剩下的幾間大地產商壟斷了,便能打橫行,連政府也不放在眼內。
「地產間接稅」由於收取稅款方式太間接,效率不高,政府只能眼白白看著稅款被地產商抽水。再加上賣地收入很不穩定,好像早年經濟差的時候,賣地收入是可以減少四五成的。所以政府早就想擴闊稅基,意圖開徵銷售稅---反正一早就有的啦,只是自己去收稅,好過由地產商代收吧。不過銷售稅執行成本很高,在平民眼中是乞兒兜度攞飯食,在企業眼中是破壞簡單低稅制、削弱競爭力。不用先知預測,都知道這勢難成事。
所以別迷信了。這個被稱為「香港成功基石」的簡單低稅制,是專為大地產商服務,不是給我們膜拜的。這個「簡單低稅制」一點也不低之餘,也絕不簡單。它高深的程度,令我們每日被不斷抽水也不自知;它複雜的程度,也令我們不知道應如何改革。
參考文獻
盈餘不等如財政結構穩健 (CK時評)
港須改革稅制化解矛盾/ 陳振寧 - 大公網
滴滴金:普選招加稅又如何 - 東方日報
香港早有銷售稅 - 地產老施
謝炯全憂低稅制支柱瓦解 - 大公網
論簡單低稅制 - 文章分享
陳佐洱談商品稅 自由黨力陳弊端 港須維持簡單低稅制 - 太 陽 網 : SUN 生 活
《社論》復甦基礎未堅實 開徵新稅不要提 - 太 陽 網 : SUN 生 活
文匯社評:低稅制不能承受高福利 - 香港文匯報
高地價是間接稅? - 信報網站
港須改革稅制化解矛盾/ 陳振寧 - 大公網
盈餘不等如財政結構穩健 (CK時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