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的第一次參與崇拜打鼓之後,我又過了好一陣子的「投閒置散」---也就是只有練習,沒有正式演出(我知道這字眼不太好,但此刻我想不到更好的字眼,請指教)的日子。不過我當時頗喜歡這種狀況,因為可以冷靜地反思自己在#6時第一次演出的表現,和可以透過練習去進步,同時暫時也不再需要面對正式演出的壓力。
這樣又過了三個月左右,大約在十月中,我又有一次正式演出的機會---那是教會十月十一月左右都會有一次的培靈會。我忘記了劉生當時為什麼會找上我,大概是當時又沒有人有空吧。因為培靈會的氣氛怎樣說也比少年崇拜嚴肅和認真,所需要的樂手(同樣也是有更好的字眼吧?)應該也要是更有經驗和穩定的人,他們的彈奏技術不必要高超,但就一定要穩定。所以只有一次正式演出經驗的我,心裡壓力自然也比上一次的少崇時更大。
我倒不用擔心自己會做出太過花巧的演奏,因為壓力已經將自己的手手腳腳都縛緊了,根本無法做出太厲害的動作。反而是這幾個月練習的時間中,小組的組員經常都說我打鼓打得太大力。對於太大力,我當時是覺得很傷腦筋的,因為我其實已經只出了五成力量,五成力太大的話,就只能用三成力吧。不過以我當時的能力來說,要有效控制三成力是很有難度的,而且用三成力的話,打擊出來的聲音也會很不同,不只是大細聲的分別。(日後我發現太大力的原因可能不是力度本身的問題,這我還在探討中)
我又發現教會的套鼓中收藏了很多對鼓棍,當中有一對以多條鐵線組成的掃把狀鼓棍和一對以多條小木條組成的鼓棍,它們大概是多用在演奏爵士樂的。我先試試用鐵線的那對棍......唔,聲是很好聽和確有爵士味道,但太細聲了,再試試木條的那對.....唔,這對差不多了。雖然聲音有點怪,而且單為了要細聲一些而用這種棍好像有旁門左道的感覺,但先解決現在太大力的問題再說吧。
掃把狀鼓棍,英文是Sweep
數條小木條組成的棍,英文叫Splashstick
我就在這種狀態下在培靈會中演出了。我已經不太記得那時我表現得如何了,沒記錯的話應該是人很拘緊,但又沒什麼大錯誤發生吧。只是我心裡一直覺得自己用特別棍去令自己不太大力是逃避自己的技術問題,這種「旁門左道」只是權宜之計,早晚也要棄之不用的。(當然用特別的棍是沒有問題的,但我情願能成功御駕自己的力度之後,再因情況和樂曲需要而選擇棍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